股票期权交易策略之七
2016-01-18
看涨期权对角价差策略
策略实施:卖出行权价为A的近月虚值看涨期权,其剩余期限大约为30天,买入行权价为B的远月虚值看涨期权,其剩余期限大约为60天。在近月期权到期时,卖出另一个行权价为A,且到期时间和远月看涨期权到期时间相同的看涨期权。通常,股价低于行权价A。
后市观点:近月期权到期前,调整,近月期权到期后至远月期权到期前,调整转熊市
盈亏平衡点:盈亏平衡点的确定涉及到多个变量,从而没有一个精确的公式确定。由于该策略涉及两个到期时间不同的期权,因此需要一个定价模型用以估计近月期权到期时远月期权的价格。
理想情况:在策略第一阶段,股价在近月期权到期前等于或接近行权价A。在策略第二阶段,股价在远月期权到期前低于行权价A。
最大潜在收益:第一阶段卖出近月期权的权利金收入+第二阶段卖出近月期权的权利金收入-买入远月看涨期权的权利金支出
最大潜在损失:
如果建仓时总权利金收入为正,最大潜在损失为:行权价B-行权价A-构建期权组合的总权利金收入
如果建仓时总权利金支出为正,最大潜在损失为:行权价B-行权价A+构建期权组合的总权利金支出
(注:策略建仓初始阶段无法精确计算策略风险,因为这还取决于卖出第二个看涨期权的权利金收入)
时间影响:在第一个近月期权到期前,近月期权的时间价值衰减快于远月期权,因而有利于策略收益。当平仓第一个近月期权并卖出第二个看涨期权后,由于此时两期权到期时间相同,因此近月和远月期权的时间价值衰减速度相近,因而期权时间价值的衰减对策略收益的影响较中性。
策略贴士:理想条件下,股价的波动性最好能有一定的预测性。适度的波动是有利的,因为策略需要卖出两个期权,并尽可能的从期权的卖出中获利。另外,投资者却希望股价保持相对的稳定。由于这种对于股价波动较为矛盾的要求,使得该策略适合经验更丰富的投资者。


看跌期权对角价差策略
策略实施:卖出一个行权价为B的近月(即将到期)虚值看跌期权,买入一个行权价为A的远月(大约1个月后到期)看跌期权。在近月期权到期后,卖出另一个行权价为B,到期时间和买入的看跌期权一样的看跌期权。通常,股价高于行权价B。
后市观点:近月中性,远月中性偏多。
盈亏平衡点:盈亏平衡点的确定涉及到多个变量,从而没有一个精确的公式确定。由于该策略涉及两个到期时间不同的期权,因此需要一个定价模型用以估计近月期权到期时远月期权的价格。
理想情况:在策略第一阶段,股价在近月期权到期前等于或接近行权价B。在策略第二阶段,股价在远月期权到期前高于行权价B。
最大潜在收益:第一阶段卖出的近月期权的权利金收入+第二阶段卖出的近月期权的权利金收入-买入远月看跌期权的权利金支出
最大潜在损失:
如果建仓时总权利金收入为正:行权价B-行权价A-构建期权组合的总权利金收入
如果建仓时总权利金支出为正:行权价B-行权价A+构建期权组合的总权利金支出
(注:策略初始阶段无法精确计算策略风险,因为这还取决于卖出第二个看跌期权的权利金收入)
时间影响:在第一个近月期权到期前,近月期权的时间价值衰减快于远月期权,因而有利于策略收益。当平仓第一个近月期权并卖出第二个看跌期权后,由于此时两期权到期时间相同,因此近月和远月期权的时间价值衰减速度相近,因而期权时间价值的衰减对策略收益的影响较中性。
策略贴士:理想条件下,股价的波动性最好能有一定的预测性。适度的波动是有利的,因为策略需要卖出两个期权,并尽可能的从期权的卖出中获利。另外,投资者却希望股价保持相对的稳定。由于这种对于股价波动较为矛盾的要求,使得该策略适合经验更丰富的投资者。


双对角价差策略
策略实施:买入一份行权价为A的远月虚值看跌期权(剩余期限大概为60天),卖出一份行权价为B的近月虚值看跌期权(剩余期限大概为30天),卖出一份行权价为C的近月虚值看涨期权(剩余期限大概为30天),买入一份行权价为D的远月虚值看涨期权(剩余期限大概为60天),通常,股价介于行权价B和行权价C之间。如果股价在近月期权到期时仍然介于行权价B和行权价C之间,则卖出另一份行权价分别为B的看跌期权和行权价为C的看涨期权,这两份期权的到期时间和行权价为分别为A和D的期权一样。
后市观点:股价在至少两个期权剩余期限内保持稳定。
理想状况:理想状况下的股价确定并不容易。投资者可以获得多一些的收益如果股价在近月期权到期时介于行权价B和C之间,这样投资者可以卖出一个近值期权,从而从期权的时间价值中获得更多收益。
然而,股价离行权价B或C越近,策略在股价持续上涨或持续下跌的过程中其风险也变得越来越大。所以较稳妥的情形就是在持仓阶段,股价介于行权价B和行权价C之间。
最大潜在收益:
第一次卖出行权价分别为B和C的期权的权利金收入+第二次卖出行权价分别为B和C的期权的权利金收入-买入的行权价分别为A和D的权利金支出
最大潜在损失:
如果策略初期构建期权组合的总权利金收入为正,则最大潜在损失为:行权价B-行权价A-总权利金收入
若第二次卖出行权价分别为B和C的期权,则最大潜在损失为:行权价B-行权价A-第一次建仓的总权利金收入-第二次卖出行权价分别为B和C的期权的权利金收入
如果策略建仓初期的总权利金支出为正,则最大潜在损失为:行权价B-行权价A+总权利金支出
若第二次卖出行权价分别为B和C的期权,则最大潜在损失为:行权价B-行权价A-第一次建仓的总权利金支出-第二次卖出行权价分别为B和C的期权的权利金收入
时间影响:期权时间价值的衰减对策略有利,因为理想状况就是所有的期权到期时价格都为0.
策略贴士:对于任何的期权空头头寸,在期权到期的前一周都要特别小心。如果某个近月期权在到期的前一周是实值的,则其价格上涨的速度要远快于买入的远月期权的价格上涨速度。所以如果到期前一周近月期权为实值的,则投资者可以考虑将其平仓。在采用此策略时,投资者需要知道如果控制空头头寸提前被行权的风险。一些投资者倾向于将该策略用于指数类期权,因为指数类标的物的波动性相比个股期权更小。


买入看涨期权鹰式价差策略
策略实施:买入一份行权价为A的看涨期权,卖出一份行权价为B的看涨期权,卖出一份行权价为C的看涨期权,买入一份行权价为D的看涨期权,通常,估计介于行权价B和行权价C之间。所有期权的到期时间相同。
后市观点:股价在一段时间内维持稳定
盈亏平衡点:该策略有两个盈亏平衡点
行权价A+构建期权组合的总权利金支出
行权价D-构建期权组合的总权利金支出
理想情况:当期权到期时,股价介于行权价B和C之间,投资者收益最大。
最大潜在收益:行权价B-行权价A-总权利金支出
最大潜在损失:构建期权组合的总权利金支出
时间影响:期权时间价值的衰减有利于策略。理想情况下,期权到期时,行权价为C和D的期权价值为0,而行权价为A和B的期权保留其内在价值。
策略贴士:建仓时,投资者可以通过计算股价上下各一个股价波动标准差的价位来确定行权价B和行权价C的值,这样会增加策略成功的概率。但行权价B和C的差越大,策略的潜在收益就越低。一些投资者倾向于将该策略用于指数类期权,因为指数类期权的波动性相比个股期权更小。
建仓时可以选择剩余期限还有30-45天的期权,这样可以更有效的从期权的时间价值的加速衰减中获利。当然,具体期权的选择还取决于标的股票和市场隐含波动率的情况。


买入看跌期权鹰式价差策略
策略实施:买入一份行权价为A的看跌期权,卖出一份行权价为B的看跌期权,卖出一份行权价为C的看跌期权,买入一份行权价为D的看跌期权。通常,股价介于行权价B和行权价C之间。所有期权的到期时间相同。
后市观点:股价在一段时间内维持稳定
盈亏平衡点:该策略有两个盈亏平衡点
行权价A+构建期权组合的总权利金支出
行权价D-构建期权组合的总权利金支出
理想情况:当期权到期时,股价介于行权价B和C之间,投资者收益最大。
最大潜在收益:行权价D-行权价C-总权利金支出
最大潜在损失:构建期权组合的总权利金支出
时间影响:期权时间价值的衰减有利于策略。理想情况下,期权到期时,行权价为A和B的期权价值为0,而行权价为C和D的期权保留其内在价值。
策略贴士:建仓时,投资者可以通过计算股价上下各一个股价波动标准差的价位来确定行权价B和行权价C的值,这样会增加策略成功的概率。但行权价B和C的差越大,策略的潜在收益就越低。
一些投资者倾向于将该策略用于指数类期权,因为指数类期权的波动性相比个股期权更小。
建仓时可以选择剩余期限还有30-45天的期权,这样可以更有效的从期权的时间价值的加速衰减中获利。当然,具体期权的选择还取决于标的股票和市场隐含波动率的情况。


铁鹰价差策略
策略实施:买入行权价为A的看跌期权,卖出行权价为B的看跌期权,卖出行权价为C的看涨期权,买入行权价为D的看涨期权。通常,股价介于行权价B和行权价C之间。所有期权的到期时间相同。
后市观点:股价在一段时间内维持稳定
盈亏平衡点:该策略有两个盈亏平衡点
行权价B-构建期权组合的总权利金收入
行权价C+构建期权组合的总权利金收入
理想情况:当期权到期时,股价介于行权价B和C之间,投资者收益最大。
最大潜在收益:构建期权组合的总权利金收入
最大潜在损失:行权价B-行权价A-总权利金收入
时间影响:期权时间价值的衰减有利于策略。理想情况下,期权到期时,所有期权的价值为0。
策略贴士:该策略的一个好处是理想情况下,到期时所有期权的价值为0。这样投资者无须支付任何交割或平仓费用。建仓时,投资者可以通过计算股价上下各一个股价波动标准差的价位来确定行权价B和行权价C的值,这样会增加策略成功的概率。但行权价B和C的差越大,策略的潜在收益就越低。一些投资者倾向于将该策略用于指数类期权,因为指数类期权的波动性相比个股期权更小。
建仓时可以选择剩余期限还有30-45天的期权,这样可以更有效的从期权的时间价值的加速衰减中获利。当然,具体期权的选择还取决于标的股票和市场隐含波动率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