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打非行动宣传月”之以案说法
2015-11-27

案例一:生态农业投资梦破——宁波150多名老人1200多万养老钱打水漂
【案情简介】

宁波有百余名老人陷入了辽宁鼎旭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一手策划的疑似“庞氏骗局”(借新债还旧债)中,这家在当地号称食用菌龙头企业的公司,以打造食用菌航母,企业准备上市为由,在各地吸收投资,对象大多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几年前,宁波的150多名老人在听了鼎旭公司组织的投资讲座后,掏出1200余万的养老钱入股。
宁波G女士今年60多岁,退休后最大的愿望就是身体健康、生活开心。2012年2月7日,刚过完春节,她在一个买保健品认识的朋友介绍下,参加了鼎旭公司的投资介绍会。据G女士描述:“会场设在中宁大厦11楼,当时有30多个像我这样年纪的老人。有些是听保健品讲座时接到传单来的,也有是朋友介绍来的”,“一名四五十岁的中年男子先给我们介绍了鼎旭公司的情况。他说,该公司是辽宁省农业龙头企业,经营食用菌深加工,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而且还有美国公司合作,不久就准备上市”,“当时他把鼎旭公司吹得天花乱坠,说钱投进去,年利息高达15%,一月一结,我被他说得动了心,而且介绍我过去的朋友告诉我,她也投了不少钱,于是我当场就拿出了5万元,签了投资协议”,“投钱后,公司常组织我们搞活动,大约1个月1次,每次都是唱歌啊、短途旅游、抽奖,人也越来越多,反正挺开心的。我们老人退休后生活都比较孤单,这样形式的聚会,大家都还觉得不错。最重要的是,利息按时结算,从没拖欠,后来我又陆陆续续投了10多万元进去”。最多的时候,参与投资的老人达到100多人。
为了方便信息沟通,老人们组织了理事会,G女士在里面担任理事会的委员,同时老人们每天安排人员在鼎旭公司宁波分公司值班。2012年11月某天,轮到G女士值班,她赶到公司却发现不对劲。平时鼎旭公司宁波分公司共有4个人上班,但那天只有一名负责人王某在,利息也没有结算,问原因说是“公司中午传了一份文件过来,称股票要上市了,要封账,利息付不出了。”老人们感到蹊跷,追问下去,对方无从解释,打宁波分公司副总经理刘某的电话,也联系不上人,而且那时关于“投资鼎旭公司返款无期”传闻,已在辽宁当地发酵,情急之下,有人报了警。警方介入后,发现刘某等人已逃。

案件查处
2012年年中,接群众举报后,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局联手盘锦市局经侦支队,一举破获了辽宁鼎旭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特大非法集资案件。经查,辽宁鼎旭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于2009年12月份开始在沈阳集资,后相继发展到省内的鞍山市、盘锦市、锦州市以及河南省安阳市、江苏省徐州市、天津市、浙江省宁波市等地,总集资额达1.1亿元。目前,该公司的董事长黄某因涉嫌集资诈骗,已在辽宁盘锦市进入司法程序。公司资产被当地司法机关查封,但严重资不抵债。
2014年5月,该公司宁波分公司的2名负责人也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在宁波海曙法院受审。开庭之前,不少老人在海曙法院门口等候,其中很多人已经跟了这个案子1年多。没有人是子女陪来的,就连记者现场采访,很多老人也面露难色,“家里子女都还不知道,也不敢告诉他们,我跟你说了,你可千万不要把我的名字写出来。”最终,海曙法院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判决刘某有期徒刑7年,并处罚金20万元;判决王某有期徒刑6年,并处罚金20万元。

作案手段
通过打感情牌,经常上门探望,甚至陪老人上坟。案发后,一名孤寡老人高某专门给司法机关写了一封材料,讲述自己被骗的经过。高某80多岁,没有子女,老伴前两年走了,一个人住在养老院里。就像G女士一样,她听完投资介绍会后,一次性投了19万元,但当天回去后,她就后悔了。于是,她找到鼎旭公司业务经理撒个谎,说儿子近段时间投资失利,急需资金周转,她是否可以先把钱拿回去给儿子救急,她还有一笔国债没有到期,等国债到期,她再投进来。一开始业务经理不置可否,但等高某离开后,业务经理跟其他老人私下一打听,发现高某是孤寡老人,根本没儿子。业务经理不仅没生气,对高老太反而更加殷勤起来。“他常常上门来探望我,格外亲热,说我没有儿子,他就是我儿子,一定把我当妈妈看待。”“过了一段时间,他还专门抽空陪我去了一趟殡仪馆,说想祭拜一下老头子。老头子的骨灰盒寄存在殡仪馆里,还没有下葬,上面积了很多灰尘。他把骨灰盒捧出来,仔细地擦干净上面的灰尘,又诚心诚意地祭拜,我当时很感动。”在业务经理的嘘寒问暖之下,高某不仅没有拿回最初投资的19万元,又把买国债的20多万元也投了进去。2012年11月案发后,很多老人回想起投资经过,都觉得像是上了对方“感情的当”。“让你投资时,他们无微不至,隔三差五拎着水果来走走,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就跟是亲儿子,亲孙子一般,根本招架不住。”

案件警示
以老年人为主要诈骗对象是最近几年非法集资活动的主要特点之一,不法分子看中老年人风险意识不强,容易受到怂恿鼓动的弱点,以高回报为诱饵,以投资、保健、旅游、环保等名义,以贴身关怀、嘘寒问暖等手段引诱老年人参与其所谓的投资活动,然后卷款而逃,让老年人多年的积蓄化为乌有。因此,中老年人在面对这些高额回报的宣传时,特别需要提高警惕,不要轻信,投资之前要和子女或朋友商议,让子女或朋友帮助分析、辨别,要听取他们理智的建议,千万不要盲目从众。

案例二:“邦家”公司搬走了老年人的家——广东邦家租赁服务公司宁波分公司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
【案情简介】
2012年上半年,广东邦家租赁服务公司涉嫌非法吸储被公安机关查处,总公司负责人已被公安机关控制。自2012年三四月份以来,国内已经有包括青岛、镇江、无锡、深圳、南京在内的多个分公司陆续出现顾客反映投资本金及利息被拖欠的事件,涉案的金额达到数亿元。
广东邦家租赁服务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下简称“邦家”公司)于2011年3月15日注册成立,自成立起一直干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勾当,涉案金额上千万元。“邦家” 公司派出业务员,专门找一些老年人到全国各地免费参观、免费体检、免费听课,向老年人炫耀公司的美好前景,公司在北京青龙湖购买了数十栋四合院作为养老公寓,在江西购买了一个山庄,准备建400栋别墅,还在广州购买了430亩土地准备建7栋大厦,会员可以冬天在南方居住,夏天在北方居住,还将计划在全国选择最适合人居住的地方建养老公寓,但目前公司扩建和发展还需要资金,投资公司可以给优厚的回报。自推出融资以来,约有宁波辖内100余名群众成为该公司会员,基本上为退休职工或是无稳定收入来源的老年人,涉案金额约2000万元。

作案手段
1.项目投资。以投资建设江西波尔山庄为由,直接和客户签订人民币资金借款合同,根据借款金额不同,每个月利率在1.8%-3%左右。
2.会员服务。采用聘用合同的形式,聘用会员为其公司顾问,顾客需要公司购买会员卡,该卡最高40万,最低2万元,然后以顾问费的形式支付利息。
3.投资参股。让客户和公司签订区域合作合同,投资建立租赁体验店,客户根据利益分红。
4.借款业务。以代购汽车进行租赁的方式,由客户出资金给公司,公司用这些资金购买车辆用于对外租赁。

案件警示
1.老人投资渠道有限,频落“高回报”陷阱
老年人有一定的积蓄,渴望进行高回报投资却又欠缺有效的信息来源和准确判断能力,成为非法集资类诈骗案件的高危人群。直接原因是老年人投资知识欠缺,不能正确辨别合法与非法、违法与犯罪的界限,但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与老百姓特别是老年人投资渠道狭窄有关。对于有一定投资能力和需求的老年人而言,银行存款利息较低缺乏吸引力,老年人不愿意把退休金、养老金存进银行;而股市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且风险过大让他们望而却步,因此他们迫切需要找到一些风险低而回报较高的投资渠道。
2.子女亲情关爱,帮助老人走出骗局
缺乏子女的亲情关爱也是导致老年人频频落入非法集资陷阱的一个重要原因。据与众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中的受害者接触,很多老人表示,此类公司的业务员对他们的生活“嘘寒问暖、无微不至”,甚至“比自己的子女对他们还要好”。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老人甚至说,她每月有固定的退休金,儿子、女儿还会给她“零花钱”,所以她不缺钱。但她还真有缺的,那就是孩子们的关爱。“老伴去世后,家里就剩下我和保姆,孩子们最多一个星期过来看我一次,忙的时候几个星期都没来,让我很孤单寂寞。”这位老人表示,倒是公司的业务员经常“嘘寒问暖”、电话问候,上门拜访帮着做家务,久而久之觉得业务员 “很贴心”。
“嘘寒问暖、电话问候、上门拜访是家常便饭,带老人喝早茶、旅游、健康讲座、送米送油”是经典套路,很多女业务员还喜欢编故事博取同情,把老太太们说得一把鼻涕一把泪。在这样的温柔攻势下,某些老年人警惕性就放松了,随后,就会掉入“高回报”的陷阱里。
鉴于上述情况,一方面建议监管部门应对以老年人为投资对象的企业进行排查,发现问题及早通过行政手段加以处理。另一方面,金融管理部门也要对各大银行提出要求,在营业柜台前张贴温馨提示,营业员在遇到老年人大宗提款时,可善意提醒谨防上当。同时,为帮助老年人走出非法集资骗局,年轻人应该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关爱和照顾,消除老年人的寂寞孤独感。